11月1日,以“數智驅動教學變革 素養煥新教師未來”為主題的第三屆宛平教育論壇在北京第十二中學開幕。本次論壇由明遠未來教育研究院與豐臺教育發展理事會聯合主辦,匯聚了顧明遠、佐藤學、成尚榮、祝智庭、蔡可等國內外知名教育專家,以及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豐臺區委書記王少峰等政府代表,來自全國各地的500余位參會代表及線上近萬名觀眾,與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人工智能時代教育變革的路徑與教師發展的新方向。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數智技術不僅是教學工具的革命,更為教育生態重構提供契機,而教師素養的煥新將成為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本次論壇開幕式由北京市豐臺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趙春麗主持。她表示,本次論壇是推動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并期待通過交流碰撞出更多智慧火花。

“樂學公園”:以空間賦能重構


論壇開場,一段生動的視頻展示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在豐臺區的公園里,孩子們不是隨意嬉戲玩耍,而是悉心種植農作物、觀察鳥類習性,甚至向園林局提交環保建議……這便是豐臺區創新打造的“樂學公園”項目。

“我們身邊有兩個看似不相關的難題并存:教育急需打破圍墻培養能解決真實問題的公民,而城市中有大量公共空間使用效能不足。”豐臺區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曲兆軍介紹,“樂學公園”正是破解這兩大難題的鑰匙。該項目創新性地采用“教育+公園+治理”模式,將全區116座公園轉化為自然課堂,構建了“樂學園地—樂學公園—樂學基地”三級育人網絡。截至目前,已開發130余門跨學科課程,累計吸引5萬人次學生參與。

樂學公園的成功得益于多方協同的治理機制,豐臺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高位統籌,14個政府部門協同聯動,還組建了50人左右的專家智庫。
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表示,豐臺區的實踐是首都“新域新質”教育理念的生動體現。他強調,邁向“十五五”發展新階段,我們需要構建“新域新質”教育的生產力,拉動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性改革,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我們欣喜地看到,在樂學公園中,孩子們于‘星光夜市’里體驗數學的應用,在自然觀察中感悟生態的和諧,在AI賦能的項目下,無人機編程與智能學伴正點亮創新的火花,自然體育則讓孩子們在陽光下全面發展……這些鮮活的實踐深刻啟示我們:教育的新域不在遙遠的未來,就在腳下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李奕說,數智時代的教育改革要從知識灌輸轉向場景化學習,從分數評價轉向素質增值;教師要成為學習設計師,學生要成為主動探究者,家長和社會人士要成為育人合伙人。

豐臺區委書記王少峰表示,教育是區域發展的戰略支點。近年來,豐臺區創新探索教育模式,初步走出了新的路徑,秉承城市即教材、公園即課堂的理念,以空間賦能重構教育場域,開發了一系列行走的課堂。
“我們將堅持生態融合,加快完善協同育人格局,持續深化樂學公園建設,推動校園與公園社區企業有機聯動,實現教育空間與城市空間的深度融合。”王少峰說。
重塑數智時代教師“新形象”

在論壇的主題演講與沙龍對話環節,各位專家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數智技術對教育產生的深遠影響。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明遠未來教育研究院名譽院長、96歲高齡的顧明遠先生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佐藤學在對話中指出,當前教育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工智能等技術正在深刻重塑教學場景和組織形式,但教育的本質始終是“育人”。“技術可以替代教師的機械性工作,但無法替代教師對學生的精神引領。”顧明遠強調,未來教師的核心使命是從知識傳授者轉向學生成長的引路人,通過人機協同實現更有溫度的教育。他以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實驗為例,說明教育創新需要教師具備研究精神和實踐勇氣,在數智時代更是如此。“未來教師應該是研究型教師,要研究教材、研究課程,更要研究學生。因為每個學生的天賦和特長都不同,只有深入研究學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佐藤學從國際比較的視角提出了“教師專家形象”的轉型理念。他認為,人工智能時代教師需要從“教學的專家”升級為“學習的專家”。他表示,日本教育界的研究表明,單純增加技術在課堂中的使用時間并不能提升學習效果,關鍵在于如何使用技術。“教師的專業性體現在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與洞察,而非單純的技術應用。”他特別強調教師工作的核心是維護學生的學習尊嚴,實現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權利,這是教師區別于其他職業的重要特征。“教師要想成為創新型的教師,就要深入研究教育學,提升自己的學問素養。如果教師不能持續學習、終身學習,就無法為學生提供卓越的教學。”佐藤學的這一觀點與顧明遠送給教師的“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這一寄語理念不謀而合。

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首席顧問祝智庭系統闡述了數智技術應該如何服務于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在人工智能席卷教育的今天,祝智庭教授發出了一個充滿溫度的聲音:現在的孩子,尤其需要“把腳踩在大地上”。他提出,智慧教育應該實現“精準、個性、優化、協同、思維、創造”六大目標,而當前許多教育技術產品仍停留在知識灌輸層面。祝智庭通過生動的案例對比指出,真正的智慧教育需以“數據智慧”為核心,推動學生從記憶知識轉向發展高階思維。他展示了一組有趣的研究數據:當人工智能被要求識別復雜圖片中的動物數量時,人工智能從最初只能識別2個動物,通過迭代學習最終能夠識別出7個以上的動物,這種學習能力令人驚嘆。然而,祝智庭強調,人工智能雖然在某些領域表現出色,但人類仍然擁有獨特優勢,“人工智能永遠不會做夢,這是人類永遠比人工智能高明的地方”。

江蘇省教科院研究員、明遠未來教育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成尚榮特別強調,未來教師素養的煥新需要從三個維度入手:眼中要有學生,做有智慧的育人者;手中要有方法,做有智慧的實踐者;心中要有未來,做有智慧的引領者。這三個維度相互關聯,共同構成數智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完整圖譜,“教師要保持理想信念,在教育的大分流時代,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
超越工具:數智驅動下的教學變革

未來已來,教師需要必須改變,而數智技術將會對教學帶來何種變革?
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蔡可聚焦“AI時代的課程教學改革”,從實踐層面分析了數智技術對教學內容的深刻影響。他指出,當前教育技術應用存在“新瓶裝舊酒”的現象,很多所謂的創新只是將傳統教學內容數字化,而沒有真正改變教學范式。蔡可以高考命題改革為例,說明未來教育應注重跨學科整合與真實問題解決能力,而非碎片化知識記憶。“編程、寫作等技能可能被AI替代,但批判性思維、價值判斷能力永遠是教師的核心競爭力。”蔡可表示,數智時代的課程改革要關注“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這一哲學命題的新內涵,在人工智能輔助下,語言生成的過程發生了變化,但思維的質量仍然是決定因素。

在論壇的實踐分享環節,北京第十二中學書記、校長管杰系統介紹了學校在“師—生—機協同”方面的創新探索。他坦言,決定在課堂上引入AI后,改革面臨諸多挑戰,“校長信箱收到的投訴信件比原來激增”,但這正是變革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陣痛。管杰透露,通過AI平臺分析課堂互動數據,他們發現傳統課堂中教師講授時間占比超過60%,師生互動與學生自主活動比例明顯偏低,“這種時間分配限制了學生批判性思維和質疑精神的發展”。為此,北京十二中引入了AI助教工具,輔助教師進行作文批改、數學建模等重復性工作,從而“擠出時間”開展個性化輔導。
管杰分享了語文教師《祝福》的教學案例:在學習魯迅《祝福》時,學生用AI生成祥林嫂形象,結果發現AI將祥林嫂手中的小籃子畫成了“超越時代”的鋁盆。“這個錯誤成為教學契機,學生返回文本尋找細節,深化了對作品的理解。” 管杰說,在數學課上,學生用AI求解斐波那契數列,從數據生成到公式推導,傳統需要一周課時的內容現在兩節課就能完成。“關鍵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學生學會如何與AI協作解決問題。”管杰特別強調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性。“我來十二中后,讓學生提出需求,一年時間收到了600多條建議。有些事情能改,有些事情不能改,但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他們的存在,感受到學校是學生的學校。”這種以人為本的理念,正是數智時代教育變革的價值導向。
“豐臺區的‘樂學公園’創新項目和北京十二中的師—生—機協同實踐,證明了中國教育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新活力。”成尚榮呼吁,未來教師當以“學習專家”為目標,在技術賦能中堅守育人初心。

明遠未來教育研究院院長張新洲表示,本次論壇展現了中國教育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新活力。“我們要用教育家精神譜寫AI時代教育強國的華章,讓顧明遠先生的教育理念引領越來越多的校長教師,將理想細化為辦好每一所學校、上好每一節課、教好每一個學生的具體行動。”張新洲說。
“教育的未來圖景正漸次清晰,其關鍵不在于技術的單向突破,而在于對顧明遠先生所說的‘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這一教育真諦的回歸與升華。未來的教育生態,將是人類智慧的細微關懷與人工智能的全局賦能交織而成的協奏曲。”明遠未來教育研究院秘書長關超表示。

與會代表認為,第三屆宛平教育論壇不僅梳理了數智時代教育變革的理論框架,更通過北京十二中與豐臺區的實踐案例,展現了教育創新的可行路徑。這場關于未來教育的探索,正在北京的秋日里悄然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