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宋榮俊
“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杰……”11月14日晚,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內回蕩起西南聯大校歌。在抗戰勝利80周年暨“一二·九”運動90周年之際,音樂舞蹈史詩《西南聯大》走進清華大學。

全劇共六幕,由云南師范大學師生傾情打造,分為序章《聯大豐碑》、第一章《薪火南遷》、第二章《崢嶸歲月》、第三章《民主堡壘》、第四章《血脈流芳》及尾聲《弦歌不輟》。在90分鐘的時間里,這出別具匠心的劇目帶領觀眾穿越風雨如磐的崢嶸歲月,感悟剛毅堅卓的西南聯大精神。
波瀾壯闊的家國頌歌
“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三聲叩問拉開大幕。舞臺上,西南聯大紀念碑旁,當代師生穿越時空,將目光投向80多年前。
彼時山河破碎,不容學子安心埋頭書卷。盧溝橋事變爆發,平津淪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被迫南遷,幾經輾轉,最終在昆明落腳,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由此誕生。第一章《薪火南遷》篇章主要講述三校師生不畏烽火硝煙、一路顛沛流離、堅持薪火相傳的情景。


第二章《崢嶸歲月》,則再現聯大師生在昆明苦中作樂、與云南各族人民相濡以沫的歷史。這一邊,聞一多贈給華羅庚印章,打趣幾句;那一邊,汪曾祺念叨起當地美食,一副老饕模樣……
一陣警報聲響起,舞臺節奏忽然加快,將全場觀眾拉回緊張氣氛中。
“去吧祖彥,我懂你。聯大的課桌從來不是避風港。”面對投筆從戎的兒子,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兼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雖有萬分不舍,但仍鼓勵孩子英勇向前。
抗戰勝利,硝煙未散,昆明成了全國民主運動的重鎮。第三章《民主堡壘》聚焦“一二·一”運動,反內戰的西南聯大同學們遭到國民黨當局鎮壓,4人犧牲,舞臺上奔放的舞蹈演繹憤怒的熱血。

“正義是殺不完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聞一多的演講擲地有聲,音樂鏗鏘有力。在紅色燈光的照耀下,聯大學子拽著鐵鏈屹立舞臺前,滿面堅毅。
沒有一個長夜無法逾越。新中國成立后,聯大師生們繼續在國家建設中發光發熱。從這里,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70余位院士、100多位人文社科大師。第四章《血脈流芳》,以鄧稼先、朱光亞、王希季、郭永懷等杰出人物為代表,講述聯大師生奮進國家建設的動人事跡。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我希望中國繁榮富強。”節目尾聲,全體演員向國家深情告白,現場掌聲經久不息。
“看得我特別激動。”演出結束,聞一多曾孫女聞亭對演出高度贊賞,“舞臺上有一盞燈,從戰火紛飛至新中國成立,這盞明燈好似‘剛毅堅卓’的聯大校訓,一直照耀著我們前進。”
讓歷史生動起來
西南聯大,這座臨時大學存在了8年10個月,成為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在“亡國滅種”的陰影之下,一群讀書人以簡陋的物質條件,守護了矜貴的文明火種,拓展了個人與國家的精神縱深。“向青年學子講述這段經歷,對我們而言,是一份從未放棄過的責任。”《西南聯大》劇目總導演、云南師范大學教師沈建鑫接受半月談記者采訪時說。

如何將厚重的歷史搬上舞臺?
“演繹歷史,首先要尊重歷史。”《西南聯大》副總導演、云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李曉瓊介紹,劇團反復打磨劇本,走訪多位昔日西南聯大學生及專業的歷史學家,共同為劇本把關,同時要求參演人員吃透人物,刻畫歷史真實面貌。
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講師路琦,在該劇中飾演聞一多先生。懷著對歷史的敬畏,他鉆研了大量資料,深入揣摩人物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語、每一個動作。那個在舞臺上慷慨激昂的聞一多先生,深刻展現了特殊時代知識分子的擔當與使命。
前三章專注還原歷史,第四章則有更多創作空間。“我們一直在修改第四章節,和2023年首次公演相比,基本上重寫重排。”沈建鑫告訴半月談記者,最初第四章節以集體朗誦、跳舞的形式呈現群像風采,場面盛大恢弘。如今,從杰出人物的事跡、心理入手,以點帶面,既表現他們忠心報國的精神,也刻畫其內心的糾結、對家人的不舍。

“一些人會覺得現在的結尾不夠慷慨激昂,但我們更傾向于在結尾處把節奏沉下去,用更深沉的力量打動觀眾。”沈建鑫說道。
剛毅堅卓:精神明燈照耀新征程
“云南師范大學作為西南聯大在昆的唯一血脈,始終肩負著傳承弘揚西南聯大精神的歷史使命。”云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張祖武認為,“該劇來清華大學演出,不僅是一次藝術交流之旅,更是一次精神傳承之旅。”
西南聯大精神是什么?云師大學生們不約而同說,是“剛毅堅卓”。
“剛毅”是危難中的不屈風骨,西南聯大師生直面日軍轟炸、物資匱乏的境地,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剛毅,守護中華教育命脈。“堅卓”是困頓中的執著堅守,聯大師生在煤油燈下鉆研學問、探討真理,創下了“茅屋出大師”的教育奇跡。

這四個字,既是西南聯大校訓,也是云南師范大學校訓。飾演鄧稼先的學生李昌榮,在表演中有許多高難度的舞蹈動作,也有覺得訓練很難很痛苦的瞬間,這時他總會以“剛毅堅卓”勉勵自己。飾演烈士潘琰的學生邱雨則表示,這四個字從入學開始,就印刻在了每一位云師大學子的心中,“大家還把這四個字制成了表情包,困難時相互加油鼓勁”。
面對國家危亡,西南聯大精神彰顯出鮮明的愛國底色。聯大師生胸懷教育救國之志,摒棄空談,將學術研究與民族命運緊密相連。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的背面,鐫刻834位從軍學生姓名。他們以自身專業所長,投身戰場一線,服務抗戰事業。留守校園的師生則以筆為刃,堅守精神陣地。
有了剛毅堅卓的精神風骨,就有了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即使條件艱苦,聯大師生們也能尋覓到生活趣味。”云南師范大學教師沈靜提到,此次劇目專門設置了“泡茶館”一節,集中展現西南聯大師生在昆明期間的各種趣事。當汪曾祺又如數家珍說起汽鍋雞的做法時,現場觀眾也不免會心一笑。


西南聯大精神已然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一盞明燈,照亮著當代青年學子心中的理想與信念。
該劇于11月15日晚還要在新清華學堂演出,以便更多的清華大學師生觀賞劇目,致敬偉大抗戰精神,致敬西南聯大精神。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史宗愷表示:“希望這段藝術之旅所承載的崢嶸歷史與厚重精神,能夠激勵所有學生勇擔時代使命、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剛毅堅卓、奮發有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繼續書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