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甘肅農業大學20多名大學生組成實踐團,前往甘肅省高臺縣新建東村社區開展黨史學習實踐活動。在聆聽社區講解員講述《一只綠色的書箱》和董振堂烈士故事之后,實踐團的4位學生向社區居民朗誦起詩歌《血戰高臺》。慷慨激昂的詩歌讓在座村民深受觸動。最后,大家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聲響徹整個社區。
這是甘肅省推進“大思政課”育人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甘肅創建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探索實踐育人“新課堂”,延伸思政教育半徑,“一體化”構建高校思政教育新體系。
向內:讓思政教育資源形成合力
“同學們,在世界大舞臺上,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到底有多大?”“老師,中國的高鐵已得到世界的認可,還有許多技術領先全球……”在甘肅省蘭州實驗小學六年級4班的道德與法治課上,老師楊惠萍與學生頻頻互動。
互動結束后,學生們以《大美中國》為主題,分小組延伸探討。楊惠萍說:“學校非常重視課堂互動,創設情境化活動課,既吸引學生注意力,活躍學生思維,又厚植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
思政課能否講好,關鍵看教師能否把穩課堂。甘肅省建立起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一體化備課平臺,組織開展集體備課100余場次,各學段學校定期舉辦教師集體備課會,結合實情開展區域內“一體化”研討交流,不斷提高思政課教育教學質量。

蘭州實驗小學六年級道德與法治課上,老師與學生互動 白麗萍 攝
蘭州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高小強創新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方法,將自己走訪的上百處革命遺址照片,融入課件案例中,同時穿插各類數據,把理論講深講透。
把“最難講”的課講得“最精彩”,讓思政課提正氣、接地氣、冒熱氣、有底氣,甘肅的經驗就在于一個“合”字。甘肅省教育廳思政處負責人介紹,甘肅省委教育工委成立全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及9個分教指委,分層分類對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進行指導、示范和培訓,常態化制度化組織開展集體備課,通過凝聚合力,持續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于教師隊伍。采訪中,部分大中小學校負責人表示,作為西北欠發達省份,思政課高層次人才供給不足,學校引進博士學位思政課教師的難度很大,缺少“大先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思政課教學質量。
“教師的水平高低直接影響思政教育的質量。老師們必須從課程體系、內容、目標等方面找到合力和規律,遵循每個學段學生的學習規律。我們打造思政教育一體化平臺,定期組織不同學段教師回爐學習,集體備好課。”楊惠萍說。
甘肅省教育廳廳長張國珍說,甘肅下沉高校優質師資力量,通過結對聯建,發揮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高校+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的思政課建設深度融合新模式,實現大中小學共學共研和資源互通共享,推動思政課建設質量整體提升。
向外:開辟實踐育人“第二課堂”
甘肅省委教育工委委員、專職副書記鄭鈺介紹,甘肅省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和紅色資源,高校數量達到50所,“長征精神”“南梁精神”“鐵人精神”“航天精神”為甘肅思政教育提供了鮮活的本土素材。憑借豐富資源,甘肅從平臺建設、教師資源整合等入手,共建“大思政課”。
今年4月,甘肅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走進甘肅農業大學附屬中學,面向四年級和八年級學生,開展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主題宣講。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陸茸介紹,大學生哥哥、姐姐們向小學生普及國土安全、糧食安全、文化安全知識,講解國家安全教育日的由來、內涵及意義,親和力強,互動性好,帶動小學生從思想和行動上樹立國家安全意識。

甘肅省“大思政課”建設工程啟動儀式現場
研究生馬列淼說:“給小學生作講解的過程,也是我們接受再教育的過程。這項工作給我的課題研究帶來了新的啟發和思考,讓我充分感受到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要性。”
位于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的渭州學校以“校車+實踐”的模式,串聯起20多個校外社會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廣闊大地上體驗豐富多彩的實踐教育。學習傳統非遺扎染,參觀肉羊養殖場,在“百草園”辨識中藥材,學生們“打卡”多個校外實踐基地,深刻理解社會發展現實。
今年清明節前夕,甘肅面向全省大中小學組織開展“清明祭英烈 重走長征路”思政主題實踐活動,120萬余名大中小學生參與,并同步開展徒步拉練、祭掃瞻仰、歌曲聯唱、黨史問答等,讓紅色教育可觀可感、入腦入心。
這堂“行走的思政課”令西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學生許啟諾久久不能忘懷:“通過實踐活動,我們感悟到英烈們‘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力量和不畏艱險、團結奮斗的精神品格。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要接過先輩們的接力棒,奮勇前行。”
甘肅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閆翔表示,思政課程教學一直有個誤區,就是老師知識講到了,學生自然就會理解;但實際情況是,學生無法直接理解深奧的理論知識,需要通過課外課堂、案例分析等途徑,建構起自己對歷史和現實的見解與判斷。把思政課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知識才能真正走入學生內心。
據介紹,近年來,甘肅省教育廳遴選命名“大思政課”省級實踐教學基地9大類73個,聘請思政課兼職教師75名,在全省分區域建設紅色文化育人共同體5個、建成“紅色基因傳承示范校”40多所,思政育人的底色更加鮮亮。
有了政策保障、有了課程體系、有了專職教師,甘肅省青少年思政教育不斷接續強化。不過,半月談記者也發現,目前思政教育領域的家校、社會協同機制還相對薄弱。
閆翔表示,家庭是思政教育的基礎,社會是打造思政氛圍的重要補充,兩者都會深度影響學生價值觀。未來在推動思政教育一體化過程中,需要不斷加強家校共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構建家校社會協同的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