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月談評論員 吳曉穎
“到底是孩子上學還是家長上學?”近日,瀘州市一名小學二年級學生家長在四川省網上群眾工作平臺“問政四川”上反映:“班級家委會通知,要聘請‘保潔’打掃教室日常衛生,如不愿交費,家長可‘自愿’到校打掃衛生。”打掃教室本是一件小事,卻要通過家委會聘請保潔來完成,這讓許多網友都感到不解。
此類情況并不鮮見。今年秋季學期開學前,家長們拿著抹布、拖把、清潔劑在學校熱火朝天義務勞動的大掃除場面,在全國多地小學上演。新學期第一節勞動課,由家長或保潔人員代勞打掃衛生,這道校園里的“特殊風景”,體現的并非家校共育“雙向奔赴”的溫情,而暴露出學校勞動教育的缺位。
教室衛生該由誰打掃?這本不該成為引起社會廣泛爭議的問題。學校作為教育主陣地,理應承擔起主體責任。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中小學勞動教育課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要求小學1—2年級學生“參與班集體勞動,主動維護室內外環境衛生”,3—4年級學生“參與校園衛生保潔、垃圾分類處理、綠化美化等勞動”。
勞動教育不能僅停留在書本上,而應扎根于生活中。老師帶著學生打掃衛生,是落實勞動教育、培養學生良好勞動習慣、塑造勞動品質的實踐方式。如果因擔心低年級孩子年紀小,打掃慢、清掃不干凈,或登高擦玻璃、搬桌椅存在磕碰受傷的安全隱患,亦或心疼孩子“沒苦硬吃”被累到,就“一刀切”不讓學生衛生值日,這樣過度保護的教育才是真出了問題。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勞動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勞動教育是立德樹人的根基工程,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家長花錢請人打掃教室衛生,校園農場種植養護大人在忙、孩子在看,勞動作業采取擺拍方式應付了事等現象,正在模糊勞動教育的初衷。
避免勞動教育淪為形式,家長要學會放手,學校要回歸育人初心,完善課程設計、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真正實現從知識本位向素質本位的育人轉型,讓孩子們在汗水中學會擔當,在“做中學”“學中做”中獨立成長,讓歡聲笑語的勞動場景,成為孩子們最難忘的校園記憶。
編輯:郝嫻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