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月談評論員 肖文峰 顏之宏
今年9月,商務部等9部門印發《關于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通知,明確提出“鼓勵探索中小學春秋假”。通知發布后,浙江迅速行動,全省11地市均發布了中小學春秋假的放假計劃。
春秋假的實施,有望將暑假和國慶(中秋)長假過于集中的出游潮引導分散至全年不同時段,減輕景區和交通的負荷,避免短期畸高的消費價格。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們“錯峰”帶孩子出去走走,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一票難求”“人山人海”的長期困擾,能在更輕松和更方便的條件下,讓孩子們認真看看祖國一年四季的大好河山。
需要注意的是,也有不少地方和不少人對中小學生放春秋假還抱有各種擔憂,不敢“邁開步”。如果只給學生放春秋假,而家長的帶薪年假制度未能同步落實,孩子的假期是否反而可能成為家庭的負擔;新增兩季假期是否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打亂學生的學習節奏;除了父母帶孩子出游,學校是否有其他托管舉措……這些顧慮反映出政策落地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現實障礙和潛在風險。
一些地方不敢或不愿邁開步子的背后,是一種擔心政策倉促落地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的審慎,體現了對教育規律和社會承受力的尊重。然而,審慎不等于停滯不前。要讓春秋假制度從美好的設想轉化為可以操作的現實,關鍵在于切實、穩步推進,逐步消解各方的心理負擔和現實阻礙。
首要的是實事求是。落實春秋假制度要充分考慮政策的適用性和針對性。一個統一的認識是,實行春秋假制度不能簡單地全國“一刀切”,而是要統籌考慮東西部、南北方和城鄉間差異,以及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需求,由各省市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放假時機和假期天數。
其次是要系統推進。實施春秋假,涉及各地方及多部門,需要多方配套、各方協同,如果僅僅由文旅部門去推動,必定“孤掌難鳴”,如果只由教育部門承擔責任,也難以“行穩致遠”。比如,要加強對帶薪年休假制度落實的監督,確保家長與學生的“共同休假權”;對不外出休假的中小學生,學校如何在政府支持與社會資源協同下,科學做好校園托管安排,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探索推進。
最后是要保持靈活。推行春秋假,本身即是一種探索。既是探索,便需保持靈活。各地在試行過程中,應當充分聽取師生、家長及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反饋,及時做出動態調整與制度優化。對探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輿論也不妨多一些耐心與包容。這既是穩步推進改革的有效方法,也是一項重要制度走向成熟完善的必經之路。
探索春秋假制度,與其駐足觀望,不如放手一試。各地應大膽邁出第一步,在行動中調整節奏、積累經驗,讓這項政策穩步前行,為文旅經濟注入新活力,也讓孩子們在行走的課堂中開闊眼界,讓民眾在豐富的休閑體驗中提升幸福感與獲得感。
編輯:秦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