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月談評論員 郁建興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高歌猛進,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2%快速提升至2024年的67%。回顧過去,我們主要走的是“建設先行、空間擴展”的路徑:以土地要素轉換、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等為主要動力,城市版圖迅速鋪展,人口大規模向城市集聚,經濟總量與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這一路徑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城市治理卻相對滯后,人的城鎮化、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不足,擁堵、污染等“城市病”在部分地方有所累積。
隨著城鎮化增速調整、傳統要素投入邊際效益遞減、結構性矛盾凸顯,城市發展迫切需要從“做大規模”轉向“做優存量”,把城市運轉好,經營好。其中,治理現代化既是重中之重,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是黨中央召開的最高規格的城市工作會議。會議明確提出轉變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會后,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其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水平”單列成章,對完善城市治理工作體系、推動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細化、加強城市社會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銀川市閱海國家濕地公園 楊植森 攝
從城鎮化與城市治理的關系看,美麗的外形和堅實的筋骨刻畫了人們對城市的第一印象,但能否把人留住、讓人安居樂業,取決于城市治理的協同化、智慧化、精細化水平。毫無疑問,城鎮化的目的不只是擴大經濟體量,更在于建設“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間”。唯有把治理做細、做實、做優,把制度、流程和服務與居民的真實需求相銜接,才能在人民城市的康莊大道上行穩致遠。
之所以說治理現代化最難,是因為它不只是上幾個項目、添幾套設備的“硬件升級”,而是一場工作體系和治理方式的重構。長期以來,我們的城市治理體系多以部門為中心,治理方式偏向事后處置。這在“快速擴張、要素驅動”的年代,自有其效率。如今,城市治理面臨多目標并進、多主體參與、多風險疊加、多樣化需求的復雜局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水平,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就要轉變城市治理理念、重構治理體系和治理方式,以協同治理夯實組織保障,以智慧治理提升能力效能,以精細治理增強群眾獲得感。
以協同治理夯實組織保障。協同治理的要義,是將部門協同與屬地治理統一起來,把城市當作一個整體來統籌。過去那種問題在部門間碎片化流轉的工作模式,容易造成系統問題的單點化處理,不同部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意見》提出完善城市治理工作體系,強調由黨委或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牽頭的統籌協調機制,發揮好“一委一辦一平臺”的作用,目的正在于把縱向的市-區-街道-社區貫通起來,把橫向的住建、城管、市場監管、生態環境、交通運輸、應急管理等部門協同起來,把居民、企業、社會組織、志愿者、新就業群體等社會力量統籌起來,以問題、流程、責任為中心,政府部門、市場和社會力量圍繞同一個問題轉,形成清晰的權責鏈條和同向發力的工作機制,讓城市治理從碎片化走向整體性,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穩定而高效的組織保障。
以智慧治理提升能力效能。智慧治理的關鍵,不在于多建幾個平臺,堆砌幾面大屏,而在于用數據改造流程,用技術提升能力,用規則保證安全。當前不少城市都面臨平臺林立、數據分割,“看得到、調不動”,重展示輕決策,重采購輕運用等問題。以智慧化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效能,一要夯實統一的數字底座,以標準、目錄、接口、標識統一為前提,打通熱線、網格、城運、公共服務等關鍵信息渠道,讓數據運轉起來。二要堅持場景牽引與流程再造,從交通疏解、排澇防澇、燃氣安全等城市運行和民生服務的真實痛點切入,把癥結問題的責任主體、協同對象、數據來源和處置路徑梳理清楚,并經由數字平臺轉化為自動響應的程序,變“事后響應”為“主動治理”。三要完善數據治理與能力供給,健全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算法可解釋和責任審計制度,推進數據適度開放與社會共治;把數字能力下沉到街道社區,加強人才、經費與運維保障,堅決防止“以報代用”的數字形式主義。只有智慧治理從“好看”走向“好用”,才能把治理成本降下來、把治理效能提上去。

天津市和平區勸業場街道兆豐路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清理衛生死角 趙子碩 攝
以精細治理增強民眾獲得感。粗放式擴張階段追求的是速度與規模,進入提質增效階段考驗的是耐心和周密。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越是精細,越需要耐心與長期主義。這就要求以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為切口,用細致的制度、流程和服務,把每一項服務、每一處空間、每一類人群都納入治理體系,把城市體檢、問題臺賬、責任清單、評價標準做實做細,做到問題有編號、整改有時限、成效可量化、民眾有體驗。同時,在治理方式上,要以精準施策帶動資源優化配置,將每一分治理資源花在關鍵處、落到緊要點,避免無謂消耗,實現精準滴灌城市發展需求,潤澤公共福祉。
良好的城市治理不是發展的附屬物,而是必需品。我們需要確立“以治理看待發展”的觀點和思維,在持續優化城市發展的“硬件”的同時,著力完善城市治理的“軟件”。只有以協同治理定規則、理關系,以智慧治理改流程、提效能,以精細治理運匠心、暖民心,才能支撐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長久韌性與持續魅力。(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學黨委書記、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院長)
編輯:范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