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月談評論員 胡一峰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在部署大力繁榮文化事業時提出,繁榮互聯網條件下新大眾文藝。何謂新大眾文藝?這一新概念的提出有何深意?
時代生活是文藝之源,文化傳統是文藝之根。文藝總是以最敏銳的方式反映時代變遷,映射時代生活,又總是以最生動的樣態彰顯傳統之魂,推動文脈賡續。“新大眾文藝”,這一聚焦新時代中國本土文藝經驗的概念正引發廣泛關注,形成全國文化熱點,堪稱新時代文藝史的標識性現象。
不少80后社會中堅青年或許還記得,20多年前在網上風靡一時的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人們在被“輕舞飛揚”和“痞子蔡”的故事深深打動的同時,逐漸認識了網絡小說這種新文學類型。當互聯網日益普及,在網絡空間里,寫作的興趣、表達的愿望、交流的渴求都可以更便捷地實現。
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發布的《2024中國網絡文學藍皮書》顯示,我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已達5.75億,占網民規模的51.9%,成為最具全民性特征的文學樣式。龐大的網民群體承擔起了文藝接受者、消費者和供給者“三位一體”的功能。快遞員、外賣員、保潔員、出租車司機等大眾成員,從文藝的接受側來到供給側,把鮮活、具體、原生態的生活,以文字、圖片或音頻視頻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從新的維度定義了創作與生活的關系。
與此同時,伴網而生、因網而興的新文藝類型的主流化、精品化進程不斷加快。繼飛天獎、金鷹獎把網絡劇納入評獎之后,2024年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首次把網絡文藝單列評獎,評出《漫長的季節》《我的阿勒泰》《中國奇譚》等10部優秀作品。
這些優秀作品深刻反映了文藝創新與科技進步的聯動相融、文藝繁榮與用戶需求的互動相生、文化創造和時代審美的同氣相求。孕育或成熟于網絡文化的內容新IP、敘事新手法、審美新元素,不斷豐富著傳統文藝的題材類型、形式手法和美學內涵。不論是電視劇《開端》對“無限流”手法的運用,還是電影《你好,李煥英》的穿越敘事,抑或改編自網絡游戲的舞臺劇,以及AI發展帶來的文生圖、文生視頻,都為“寫什么”“怎么寫”“誰來寫”的老問題提供了新答案。
這一切充分說明:作為文藝創作生產關鍵詞,互聯網等新媒介、新技術不僅具有技術屬性,更具有美學內涵,當它融入文藝創作生產傳播接受消費全鏈條,不僅重新定義了大眾與文化的關系,而且重新建構了文化生機和創造活力迸發的方式。
新大眾文藝的興起,接續了20世紀初以來文藝大眾化的精神脈絡,承接并弘揚了人民文藝的基本精神,為黨的文藝方針注入了時代內涵。歷史地看,“大眾”的內涵是時代主題的映射。在革命戰爭年代,大眾作為革命的動力和主體,往往表述為“革命大眾”“勞動大眾”;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期,在工業化、城鎮化和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大眾”作為“文化”的定語,在“大眾文化”的場域中擔當消費主體的角色;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
這些年,小鎮青年看電影,少兒藝術教育熱,中國大媽跳廣場舞,人們爭相打卡博物館、美術館,各地自覺開展藝術鄉建,美術展、快閃等文藝活動風靡樓宇商圈,高藝術含量的文創產品火爆出圈……人們越來越追求日常生活的“含藝量”、生存環境的“含美量”,文化創造的自信自覺越來越強,參與文藝創作的動力也越來越充沛。
在文化新質生產力支撐和推動下,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業態持續健康發展。當我們感嘆外賣詩人、才藝博主、UP主給我們帶來如此新穎而豐盛的文化體驗時,應當想到,這只是新大眾文藝大潮中率先躍出水面的浪花。
新時代塑造新大眾,新媒介催生新文藝。奔涌于文化傳統與媒介變革交匯處的新大眾文藝,為新時代文藝高峰的誕生提供了可靠的動力機制。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新大眾文藝必將以更充沛的生機、更磅礴的力量,推動中國文藝創造氣象萬千的時代華章。(作者系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