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月談評論員 汪鵬
中共中央近期印發的《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條例》明確把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推動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一些地方積極探索家校協同促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涵式發展,值得大力倡導。
最近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召開的2025思政課一體化發展與創新交流大會上,《新華思政學堂》全國微課堂優課遴選工作啟動。從湖北一些地方和部門單位的探索看,家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頻共振,可推動“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機融合,促進思政課教育走深見效。
推動思政課從“筆頭”到“口頭”,需要強化家校協同認知。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情懷是家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共同價值,德才兼備是家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共同目標。青少年的價值認同受到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需要家校文化雙向賦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特別是家長的言行示范直接影響孩子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家庭教育通過潛移默化的持續情感浸潤和代際傳遞,強化個體對家庭、國家的情感聯結,在涵養孩子“小家”緊系“大家”的家國情懷方面彰顯著獨特作用。
為此,要強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宣傳,引導社會各界深化對家庭教育的認知。學校則要舉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大思政’背景下的家庭首課”等學生和家長樂于參與的活動,指導廣大家長配合學校關注孩子思想動態,提升家庭教育針對性。家長們要強化家庭是“第一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意識,利用傳統節日、孩子生日和國慶節等節點,以言傳身教實現“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片云推動另一片云”。
一些地方和單位大力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中的豐富家教家風的基因,推動家庭美德轉化為孩子的社會責任。例如,中南民族大學通過廉潔家風講座、家校共育實踐等活動,持續推動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融入育人全過程,有效構建“修身-齊家-治國”的價值鏈條。
推動思政課從“口頭”到“心頭”,需要打造“行走的思政課”。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新時代青少年不僅想了解“是什么”,還關注“為什么”,更關注“做什么”。這就要求構建大中小一體化分層遞進的思政課程體系,并積極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課”,讓學生在沉浸式實踐體驗中厚植家國情懷,讓“真理的味道”從“紙面”到“地面”,從教師和家長的“口頭”到學生的“心頭”。而家庭教育培養孩子的視角轉化及角色轉換能力,在打造“行走的思政課”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0月21日,由湖北省婦聯指導,武漢市婦聯、市文明辦與中南民族大學聯合主辦的湖北省最美家風進高校活動在中南民族大學光谷音樂廳舉行
近年來,一些高校組織開展“家國情懷”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們用腳步體悟家鄉變化,丈量祖國大地,給精神加油,為實踐賦能,構建“看得見”“聽得進”“有意思”的思政課。有些高校將寒暑假與田野調查結合,拓展思政教育場景,努力把“最難講”變成“最精彩”。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結合華中農業大學對口幫扶,共同組建湖北省城鄉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依托本禹志愿服務隊、阡陌學堂、耕讀學堂等平臺,探索打造高校教育、家庭教育、鄉村教育融合的社會大課堂,塑造兼具家國情懷與專業本領的時代新人。
凝聚“大思政”工作合力,需要建立家校協同機制。制度機制管根本管長遠。構建各方協同的“大思政課”育人格局,需要在教師家訪、家長入校、德育評價等方面探索針對性的制度機制。為此,湖北省政府印發《湖北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出臺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育人的方案,武漢等地積極探索校園開放日、親情溝通日等機制化措施。這些制度探索將有助于構建“家校社政”多元協同的育人共同體。
編輯:范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