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畔,熱浪翻滾。沉甸甸的紅纓子高粱穗壓彎了枝頭,映紅了天際。8月的貴州仁懷,萬畝高粱田里,鐮刀與汗水交織出一幅豐收畫卷。
近日,愛農志愿者小路帶著“消暑愛心包”,開始一段向糧農“送清涼”的旅程。
“以前幾分地釀酒自家喝,現在萬畝田宴請世界喝”。糧農孟凡進抹了把汗,笑著對小路說。這位“80后新農人”已與紅纓子高粱相伴16年,從“回村種地為生計”到“帶領鄉親共致富”,他見證了仁懷當地傳統農業的現代化轉型。
免費供種、訂單收購、技術下鄉……茅臺以“保護價”兜底,讓農戶吃下“定心丸”,為農戶們撐起了一片天。“旱澇保收不是終點,咱要做進步的‘新農人’!”孟凡進將農技術語“翻譯”成老鄉聽得懂的土話,成了鄉親們的“風向標”。
山地地形讓貴州的高粱種植無法大規模機械化,卻也因此保留了“手工勞作”的稀缺性。烈日下,孟凡進手把手教志愿者揮鐮收割,鐮刀削果皮的巧勁引得眾人歡笑?!扮牭妒枪ぞ?,更是伙伴?!彼麖澭捌鹕⒙涞母吡涣?,“有人說掉幾粒不算啥,可對糧農來說,每一粒都是土地的饋贈?!?/p>
這份敬畏延伸至每一寸土壤。菜葉還田、秸稈發酵、輪作休耕……“孟凡進”們用傳統智慧踐行“綠水青山”理念,“土地不是用來‘榨干’的,得為下一代留好地。”
8月的茅臺紅纓子高粱豐收季,在黔北能看到的,不僅是豐收的喜悅,還有糧農成為土地的主角、走向致富道路的信心。這背后,茅臺像大山一樣呵護,讓赤水河沿岸滿眼映紅,遍地“黃金”。從“實行訂單種植加保護價收購”到“帶動20余萬農戶增收”,從“有機種植培訓”到“秸稈綜合利用探索”,在茅臺酒的“第一生產車間”,糧農用雙手書寫著“大地情書”。
謝土地、謝耕夫、敬蒼穹、敬匠心,是糧農與茅臺共同的心跳與溫度。一粒高粱替我們銘記住了:歲穗年豐,茅臺敬農。
豐收,是土地的答卷,也是時代的溫度。在茅臺紅纓子高粱豐收季里,我們看見農耕文明與現代企業的交響——這里有糧農“面朝紅土背朝天”的堅韌,有企業“讓農民站在舞臺中央”的誠意,更有一粒高粱從田間到舌尖的匠心之旅。歲穗年豐,敬天愛人,這或許正是鄉村振興最美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