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中秋國慶“雙節”,茅臺酒的市場價格走勢再度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市場上關于價格“波動”的聲音不時出現,但通過對多地酒商及主流電商平臺的調查發現,茅臺酒尤其是主打單品“飛天茅臺”的終端零售價總體保持平穩,短期小幅上漲態勢,市場實際表現遠非外界傳聞般劇烈動蕩。
終端市場:“飛天”零售價總體平穩
市場信息顯示,各地飛天茅臺酒終端零售價格仍維持在1900元左右,近期價格隨著雙節需求增長,呈現小幅波動上升態勢,總體較為穩定。
存在價格區間的主要原因,除了飛天茅臺酒的散瓶價和原箱價的差異,還有地區的差異。以北京酒商反饋的價格為例,其散瓶飛天茅臺酒的終端零售價格在1800元以上,而原箱酒的單價能到1900元以上。
貨源、物流成本等因素一定程度影響酒商的終端零售價格。無論是河南鄭州酒商,還是廣東廣州酒商的報價均在1900元左右,甚至有酒商的原箱單價接近2000元,這與過去兩個月相比并未出現太大差異。
平臺比價:數字迷霧背后的玄機
當前,網絡平臺上有不少每日發布名酒行情的自媒體,其報價信息形成了一重“數字迷霧”。以53度500ml飛天茅臺酒為例,不同平臺的報價常有差異。例如在9月23日至24日期間,飛天茅臺散瓶的報價從1760元到1850元不等,且都被標注為“價格持續上漲”,漲幅也從20元到40元不等。
這些價格是否真實?對消費者有沒有參考意義?調查發現,平臺上標注的價格實際上是酒商之間的“調貨價”,也就是業內所說的批發價,并非消費者實際面對的零售價。一位成都酒商表示:“這些平臺多數是中間商在運營,報價是給同行看的,對普通消費者買酒意義不大。”他進一步說明,批發價通常不含稅,也沒有計算終端零售中的房租、人工、物流等成本。
為避免誤導,一些規范的平臺會明確標注“酒商調貨價”或“批發參考價”,其價格不適合消費者作為零售參考。實際體驗也印證了這一點:當以普通買家身份聯系平臺上的商家時,對方均表示無法按報價出售,需額外加價約100元以覆蓋運費和利潤,且不承擔運輸風險。
電商迷局:“補貼”引流與“低價陷阱”
相較于比價平臺,電商渠道的“超低價”茅臺現象更為復雜,其背后是平臺以“補貼”換取流量的商業策略。
隨著中秋國慶“雙節”臨近,天貓、拼多多等平臺加大酒類促銷,飛天茅臺成為重點引流產品。在電商流量增長趨緩的背景下,通過補貼茅臺塑造“低價”形象,已成為吸引消費者、帶動全品類銷售的重要手段。
然而,部分商家在實際銷售中設置了不少“障眼法”。有的以“1499元購飛天茅臺”為誘餌,點擊后卻跳轉至預約或抽獎頁面,制造缺貨假象后轉而推銷其他高價產品。
此外,“出口版”“海外版”等所謂特殊渠道茅臺標價較低,但因流通環節復雜,易出現仿冒包裝、篡改溯源信息等售假行為,消費者維權困難。更有商家直接使用正品圖片,銷售“口感相似99%”的仿冒酒或高仿包裝產品,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擾亂市場秩序。
渠道選擇:理性消費與市場生態的平衡
綜合比價平臺與電商渠道現狀,不少酒商認為,目前并沒有一個絕對權威,或者說“靠譜”的平臺,供全國范圍內的消費者了解茅臺酒的實際終端零售價。
在業內人士看來,茅臺酒市場價格體系的多元結構,既反映了市場的成熟程度,也是行業調整過程中的自然現象。隨著信息透明度提升和渠道進一步分化,酒商更加注重通過專業服務與價值傳遞來增強客戶黏性,消費者也逐步形成更加理性的價格風險權衡意識。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在全國多家貴州茅臺專賣店內,多數產品可實現到店即購,無需長時間等候。除線下直購外,消費者還可通過“i茅臺”數字營銷平臺獲取產品信息、進行預約購買,并在線下門店便捷提貨,購酒體驗顯著提升。
在理性消費觀念深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多消費者能夠穿透價格表象,關注產品與渠道的實質價值。市場參與者普遍認為,茅臺品牌自身的韌性與渠道體系的持續優化,正共同推動白酒市場向更加健康、可持續的生態方向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