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是社會的細胞,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回饋社會是企業應盡之責。”華能大慶熱電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汪強在多次會議中強調。在他看來,企業社會責任是發展基石,而ESG正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完成三大攻堅任務的核心工具,更是服務國家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作為黑龍江省重要的能源企業,大慶熱電將這份理念轉化為具體行動,在綠色發展、民生服務、規范治理的實踐中,寫下了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暖心事”。
(一)治污減碳,讓綠色轉型跑出“加速度”。
“過去廠區周邊偶爾有粉塵,現在遛彎都能聞到青草香。”這是周邊居民對大慶熱電的直觀感受。作為傳統火電企業,大慶熱電深知“綠色”是可持續發展的底色。在黑龍江省內火電廠中,他們率先實現機組啟停全負荷脫硝,環保設施24小時高效運轉,連續多年保持環保指標優于國家標準,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在節能降耗上,大慶熱電構建“指標診斷-技術改造-運行優化”閉環機制,2022年完成汽輪機低壓缸零出力改造等8項技改,2023年生產供電煤耗同比下降。2024年通過精細化管理,1、2號機組修后連續運行達237天、201天。2025年以來,1號汽輪機TSI系統國產化改造成功投運,成為集團內首批實現核心控制設備國產化的機組,完成2號涼水塔填料更換等指標治理項目,預計全年可增效2000萬元。同時,在黑龍江省內首家應用智慧基建管理系統,搭配無人機航拍巡查,實現安全環保24小時全時段監管。
“雙碳”目標提出后,大慶熱電黨委把新能源發展作為“頭號工程”。黨委班子成員分片帶隊,多次赴省內外實地調研,與地方政府簽訂新能源開發框架協議,成立專項工作組盯辦項目審批、土地規劃等關鍵環節。目前,延壽200MW風儲一體化項目正按計劃推進,從設備催繳到運輸清障,從基礎澆筑到組件安裝,每一步都凝聚著團隊的實干汗水,為龍江新能源版圖再添“華能力量”按下了加速鍵。
(二)保供惠民,讓責任擔當暖到“心坎里”。
“寧可成本多投入,也要守牢能源保供線。”這是大慶熱電在供熱季常掛在嘴邊的話。作為承擔著大慶市西城地區36.4%供熱任務的企業,已連續多年登上地方供熱紅榜,2025年榮獲中電聯350MW超臨界供熱濕冷AAA機組稱號,用持續穩定的供熱品質贏得百姓認可。寒潮期間,室外溫度驟降至-30℃,李大姐本以為家里會降溫,沒想到暖氣片反而更熱了。這背后,是200余名員工連續36小時堅守崗位,巡檢、調控、應急保障連軸轉,最終保障了4.5萬余戶家庭溫暖過冬。這樣寒潮中守暖的事跡,還曾登上央視《新聞聯播》,成了居民口中的“暖心熱搜”。
每到冬季,大慶熱電就進入“戰時狀態”,運行人員24小時輪流盯守機組參數,檢修隊伍提前半個月完成所有供熱管網“體檢”,建立“網格+專班”響應機制,確保居民報修1小時內到場處置。2025年,公司進一步優化熱網精細化管理,依據環境溫度精準核算各換熱站實際熱量需求,讓更多用戶共享“暖資源”。
在電力保供關鍵期全力以赴,通過優化機組檢修計劃、儲備應急燃料、建立多部門聯動調度機制,近年來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重要時段,始終保持機組“零非停”記錄,為地方企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了穩定電力支撐。“暖屋子、穩供電,這就是企業給咱百姓的實在保障。”社區主任王大姐的話道出了居民心聲。
(三)黨建領航,讓規范治理成為“壓艙石”。
走進大慶熱電的辦公樓,“黨委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張貼在醒目位置。公司把黨的領導融入治理各環節,重大項目決策、重要制度出臺前,都要經過黨委“把脈定向”。在新能源項目推進、環保改造等關鍵工作中,黨委班子成員牽頭成立黨員攻堅組,破解了審批流程、技術攻關等多個難題。
“制度明了,干活才踏實。”這是員工對公司治理的感受。公司構建“五位一體”網格檢查體系,將廠區劃分為22個網格單元,通過“日計劃-日簡報”閉環機制,2024年提前預警32項隱患,避免經濟損失近280萬元。推行“三同三共”外包融合機制,讓外包人員與正式員工同標準、同培訓、同考核,共擔責任、共享成果、共創文化。建成黑龍江首座智慧生命安全體驗館,為員工及外包隊伍提供智能化安全培訓。落實“三必訪”制度,在員工傷病、家庭變故、重大節日時送去關懷。將安全積分與獎金、晉升掛鉤,對外包骨干予以獎勵,2024年外包崗位流動率明顯下降,用“嚴管厚愛”溫暖每一位勞動者。
規范的治理讓企業連續多年保持“安全零事故、供熱零輿情”的紀錄,全國“安康杯”競賽優勝單位、全國工業企業文化建設創新成果一等獎,以及華能集團公司先進企業、節能先進單位、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環保先進單位、文明單位等諸多榮譽。同時,還榮獲了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狀、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單位、模范職工之家,大慶市文明單位標兵、工匠學院、先進供熱單位等稱號。
從環保升級到新能源攻堅,從溫暖供熱到規范治理,大慶熱電用ESG實踐證明,國企的擔當,既要扛穩能源保供的“硬擔子”,也要做好生態民生的“暖文章”。在這片黑土地上,這份腳踏實地的堅持,正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