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13日牽頭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全球溫水珊瑚礁正越過生存臨界點。如果全球變暖趨勢不能扭轉,大部分珊瑚礁將徹底消失。
報告名為《全球臨界點報告》,由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87家機構的160名研究人員共同撰寫,研究了地球系統在當前全球變暖趨勢下面臨生存臨界點的多個案例。其中,溫水珊瑚礁面臨的生存狀況尤其堪憂。

這是2021年6月2日在澳大利亞昆士蘭拍攝的大堡礁海域珊瑚礁。新華社發(胡涇辰攝)
報告說,自2023年第一份全面評估臨界點的報告發布以來,溫水珊瑚礁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海洋溫度多次刷新最高紀錄,全球超過八成珊瑚出現白化現象。鑒于現階段全球地表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1850年至1900年)平均水平升高約1.4攝氏度,溫水珊瑚礁正越過生存臨界點。即使升溫幅度穩定在1.5攝氏度,大部分溫水珊瑚礁也“幾乎肯定”會消亡。
根據2015年達成的《巴黎協定》,各方應努力將全球平均地表氣溫較工業化前平均水平的升高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力爭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
研究人員預測,如果全球變暖趨勢持續,珊瑚礁不會完全消失,極少數珊瑚會進化成更耐熱的品種,但大部分會被藻類、海綿和其他更耐熱、結構更簡單的生物取代,形成多樣性較差的生態系統。這對全球數億依賴珊瑚礁謀生的人口以及約100萬種海洋生物而言是場災難。
報告負責人、埃克塞特大學氣候與地球系統科學家蒂姆·倫頓說,臨界點不再是“未來風險”。一旦升溫幅度超過1.5攝氏度,“世界將被置于更大的危險中”,今后可能有更多生存臨界點被突破,進而引發“災難性的”連鎖反應。
不過,報告同時指出,目前全球也正出現一些積極的現象,比如太陽能和電動汽車迅速大范圍普及,意味著可以出現加速向好的發展勢頭。
珊瑚白化是珊瑚受環境壓力影響,失去體內共生的藻類或藻類失去色素而導致珊瑚顏色消失的一種生態現象。珊瑚白化后未必會死亡,如果導致白化的壓力減少,珊瑚有望恢復顏色。研究認為,引起珊瑚白化的原因很多,比如海水溫度異常、紫外線輻射、風暴、污染、細菌或病毒感染等,但大規模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是海水長時間異常高溫。(林芮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