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孫好
今年夏天,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蘇超)開展得如火如荼,單場上座超6萬人,帶動江蘇全域多場景消費380億元。5年來,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年均增速超10%,城鄉居民體育消費需求旺盛,參與體育運動、體育消費逐漸成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內容。
9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30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7萬億元。這份文件,既是適應體育產業發展新趨勢作出的新部署,也為下一階段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破解供給瓶頸
當前我國體育消費市場面臨的核心矛盾,已從過去的“缺場地、缺活動”轉變為“缺好場地、缺好賽事”。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體育資源配置效率不高。一方面,大量公共體育設施閑置或利用不足;另一方面,經營主體難以獲得合適場地資源。這種結構性矛盾單靠市場難以化解,需要政府出手打破制度壁壘。

在成都東安湖公園參加“歡樂跑”的運動員 王曦 攝
《意見》提出“構建多項目多層次賽事體系”,通過賽事評級引導賽事規范發展。這意味著未來中國體育賽事將進入高質量發展新軌道。值得關注的是,《意見》鼓勵發展戶外運動產業,培育壯大冰雪經濟。當前,我國戶外運動協會組織、俱樂部等發展迅速。據相關研究機構預測,到“十四五”末,我國戶外運動產業總規模有望突破3萬億元,是體育產業中增長最強勁的領域之一。
在場地供給方面,《意見》創新性提出推動道路、水域等公共資源進一步向體育賽事活動開放,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這一舉措直擊長期制約賽事舉辦的場地審批難題。
這一系列措施表明,國家不僅要增加供給數量,更要提升供給質量;不僅要發展傳統項目,也要培育新興業態;不僅要依靠政府投入,更要激發市場活力。
激活消費需求
消費場景單一、體驗感不足是制約體育消費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隨著消費升級,人們不再滿足于僅僅當觀眾,更希望成為參與者、體驗者。
《意見》精準把脈這一問題,要求引導商業綜合體、景區、商圈、街區等引入體育健身、賽事活動等業態。針對不同人群的需求特點,《意見》也作出對應部署。對于年輕人,支持在體育場館、體育公園、運動營地等打造一批沉浸式體育消費場景;對于老年人,要求搭建更多適老體育活動平臺,打造老年體育賽事消費場景,促進體育產業和老齡產業融合發展;對于青少年,重點發展足球、籃球等公益性青少年賽事。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特別強調數字化賦能,要求推動體育消費場景與數字技術有機融合。這實際上是把握了新一代消費者的特點:他們既追求線下體驗,也注重線上互動;既要實體參與,也要虛擬社交。這種線上線下融合的模式,或許將成為未來體育消費的主流形態。
培育產業主體
體育企業“小散弱”問題是制約產業發展的深層瓶頸。這一問題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一方面,體育產業投資周期長、回報慢,難以吸引大規模資本投入;另一方面,專業人才短缺,創新能力不足,導致同質化競爭嚴重。
《意見》對此開出“藥方”:一是健全體育企業培育機制,引導體育裝備企業成長為專精特新企業;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對符合條件的體育消費領域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給予財政貼息。《意見》還提出實施中國體育品牌海外推廣計劃,支持具備條件的體育企業“走出去”,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體育企業集團。
從更深層次看,培育經營主體不僅要解決資金、人才等要素問題,更要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這就需要打通產業鏈上下游,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形成協同創新的產業格局。《意見》提出的推動體育產業補鏈延鏈強鏈,正是著眼于構建這樣的產業生態系統。
7萬億元目標看似宏大,但通過破解供給瓶頸、激活消費需求、培育產業主體,三管齊下,這一目標必將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