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你們知道稷下學宮嗎?這里是世界最早的官辦高等學府。”在稷下學宮遺址石碑前,山東省淄博市臨淄齊國故城遺址保護中心副研究館員韓偉東擔任講解員,為齊魯理工學院的學生們講述文化和歷史故事,開始了師生共同研學的第一站。
近年來,專家學者、當地干部和學校師生一起在齊國、魯國有代表性的遺址及文化遺產旁,白天聽文化遺產有關的故事,晚上聽文化講座、進行討論,已成為齊魯理工學院的常態。
2021年,齊魯理工學院啟動“齊魯古道行”研學活動,由專家、教師、學生等組成齊魯文化考察團,將考察研究成果編輯出版《齊魯文化精神》一書,并將其列為全校學生的必修課。今年“齊魯古道行”增加了“古道思政”的內容,活動從齊國故都臨淄的稷下學宮開始,經過臨淄、淄川、博山、萊蕪、新泰、泗水、曲阜等7個市區,行程250多公里。

10月24日,臨淄齊國故城遺址保護中心副研究館員韓偉東在晏嬰墓前為學生講解晏嬰的故事。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邵琨 攝
山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齊魯理工學院齊魯文化研究院院長傅永聚介紹,“齊魯古道”當年曾起到經濟往來、商旅通行等作用,現在則是重要文化遺產。孔子、孟子、墨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或出生于此,或曾在這里著書立說,或沿道游學講學,留下豐厚的文化遺產。
據介紹,在研學設計中,學校著眼于大學生的品質塑造,注重加強“大思政課”育人體系建設,充分利用校內外育人資源,構建形成“課堂教授—館內體驗—校外實踐”的“大思政課”育人體系;每次研學開始之前,參加研學的師生代表都提前做好功課:制定研學路線、尋找研學考察點、查閱考察點上的文獻故事。

10月24日,臨淄齊國故城遺址保護中心副研究館員韓偉東在孔子聞韶處為學生們講解。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邵琨 攝
在晏嬰墓前,當地文化干部講了好幾個關于晏嬰的小故事。齊魯理工學院2024級醫學影像技術1班學生劉洪娟說:“晏嬰的品質可以用忠、禮、明、廉、智來概括。養馬人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晏嬰借養馬人失職諷刺齊王,既救了養馬人,又勸齊王行仁政守禮法。”
古道留勝跡,吾輩復登臨。齊魯理工學院校長常翠鳴說,利用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通過實地探訪、學術研討、文化體驗等,讓學生們感悟先人的智慧與艱辛,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光榮的革命歷史,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創新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加深青年學生對歷史文化的認知、認同與理解,而且能增強他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記者 邵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