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都平
湖北鄂州長港河是梁子湖匯入長江的唯一水道,沿岸布局著10萬畝武昌魚精養基地。凌晨5點,長港兩岸,漁民將一條條武昌魚裝入特制袋,充氧、密封,貼上可溯源的專屬“身份證”后,直送花湖國際機場。6小時后,它們已擺上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市民的餐桌。
一條條活魚到家的故事,暗含著鄂州城鄉融合發展的密碼。
多方合作養好魚
每年4月,獨特的地理環境使鄂州樊口成為武昌魚絕佳的產卵孵化地。這里江湖交匯,水溫恰到好處,為武昌魚繁殖提供優良條件。到了6月,武昌魚便沿著長港游來,在9至10月間游進梁子湖的懷抱。梁子湖湖面廣闊、水質清澈、水草豐茂,幼魚在這里經過2年發育,通常能長成2至3斤的個體,擁有團頭、高背、寬腹的體型。
武昌魚養殖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撐。在種質資源保護方面,鄂州大力支持武昌魚(團頭魴)國家級原種場開展篩選工作,保留了具有最原始基因且抗逆性突出的野生武昌魚親本,為武昌魚種源的長期存續提供保障。近年來,已累計培育親本及后備親本15萬尾,繁育苗種14.5億尾,向全國20余家單位提供親本4000余組,供應原種1.5萬公斤、魚苗3億尾。
鄂州大力建設武昌魚全產業鏈數字平臺,配套規劃建設標準化智慧養殖示范點30個、總面積10萬畝,實現從苗種投放、水質調控、病害預測到物流追蹤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
與此同時,鄂州積極推進梁子湖、長港河等流域2萬畝武昌魚養殖基地生態化、標準化改造,已完成6000畝核心示范區建設。引進嘉禾漁業、海大科技等企業,建設9個規模化水產苗種繁育基地,年繁殖能力達20億尾。支持湖北武昌魚集團與13家規模化養殖基地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重點保障優質商品魚穩定供應。

湖北楚菜研究院教師展示紅燒武昌魚 伍志尊 攝
多維發力賣好魚
花湖國際機場與武昌魚,是鄂州的兩張名片。去年6月,依托空運優勢,武昌魚集團、鄂州市武昌魚協會與順豐公司簽訂武昌魚供應鏈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高效、便捷的供應鏈體系,啟動武昌魚“活魚到家”項目。6小時運輸網覆蓋全國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一條條武昌魚,游向全國各地。
酒香也怕巷子深。鄂州市深入挖掘“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文化內涵,開展武昌魚品牌全國推廣系列活動。在北上廣深等10個城市聘請武昌魚推廣大使,精選6種武昌魚特產品牌亮相香港“第三屆同鄉社團家鄉市集嘉年華”。北京武昌魚品牌文化中心投入運營,“非遺武昌魚”“印象武昌魚”“尋味武昌魚”等主題餐廳成為當地網紅打卡點。“一紅(紅燒)、一白(清蒸)、一金(香煎)”等創新菜品讓武昌魚成為餐桌“頂流”。
文旅融合“吃”好魚
近年來,鄂州市以武昌魚為核心IP,通過打造特色載體、搭建創新平臺、舉辦主題活動,在文旅維度“吃好”武昌魚。
武黃高速鄂州段“武昌魚服務區”打破傳統服務區單一功能,化身武昌魚文化展示重要陣地,讓交通站點成為傳播武昌魚文化、吸引游客駐足的“第一觸點”。此外,鄂州還依托武昌魚主題公園、主題街區、主題驛站等城市地標,開發武昌魚旅游線路;建設湖北武昌魚產業研究院,賦能品牌增值。
豐富的主題活動更讓當地文旅熱度攀升。鄂州舉辦“武昌魚杯”趣味運動會、“武昌魚躍·金曲回響”萬人K歌之夜等活動,將“吃魚”與運動、音樂等元素結合,拉動旅游增收5.6億元。
鄂州正從多角度入手,讓承載著生態、文化與經濟價值的武昌魚,成為推動城鄉要素流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力量。
編輯:宋榮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