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月談評論員 毛振華 宋瑞
“只需背債,便可輕松獲得200萬元”——如此荒誕的“財富密碼”,如今正在一些信貸鏈條的灰色地帶悄然滋生、蔓延。“職業背債人”“擺爛”、非法機構“包裝”,相關問題如同毒瘤,亟須切除。遏制“職業背債人”問題滋長,維護金融秩序和基層社會穩定,刻不容緩。
所謂“職業背債人”,是以出賣個人信用為籌碼,配合“黑中介”偽造材料,從銀行套取貸款并抽取“好處費”的信用投機者。該群體大多是無征信、無穩定收入的“白戶”,卻在灰色產業鏈條運作下被“包裝”成優質客戶,實現騙貸目的。值得警惕的是,此類問題已然呈現組織化、線上化、跨域化特征。
組織化:從“引流-包裝-騙貸-分贓-跑路”,各環節分工明確,有的負責鎖定“背債人”,有的負責“包裝”身份,有的瞄準特定金融機構,甚至還有個別銀行工作人員在內部“接應”,產業協作網絡可謂嚴密。一些“專業團隊”甚至出現公司化、規模化的運作模式,套取銀行資金上億元。
線上化:在網上空間,“三個月躺賺兩百萬”“不用本人償還債務”“只需貢獻自己征信”等“暴富話術”極具誘騙性,“背債經驗分享”“跑路攻略”類帖文不時出現。此類內容通過相關網絡技術精準觸達資質不足的小微企業或征信“白戶”等特定人群,不僅降低了“拉人頭”成本,更使得騙局快速擴散。
跨域化:該灰色產業鏈正從信貸活躍的東部地區,向中西部縣域蔓延,并與“首付貸”“經營貸轉按揭”等“黑灰產”相互交織,呈現多點散發、快速擴散的態勢。各地存在監管政策不一、信息共享不充分等短板,不法分子借此跨域操作,使得風險識別與處置面臨更大挑戰。
“職業背債人”問題出現的背后,是貸款審核機制漏洞、基層監管機制薄弱、一些人群財富觀走偏等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
從需求端看,一些小微企業或收入不穩定的征信“白戶”缺乏風險意識,缺乏信貸常識,對違法背債危害性認識不足,財富觀念逐漸走偏,渴望輕松賺快錢、賺大錢;從供給端看,部分農商行、村鎮銀行信貸管理薄弱,過度依賴抵押物估值,忽視第一還款來源審核,內部控制和合規意識不足,為騙貸留下操作空間;從監管端看,縣域基層司法資源有限,處置周期長、追贓率低,給灰色空間擴張留下監管盲區。
“職業背債人”不僅致使虛假貸款形成壞賬、侵蝕金融機構資產質量,長遠來看還容易形成多重抵押、資金嵌套,給基層形成巨額債務壓力。要打出標本兼治、多方協同的組合拳,避免其誘發區域性、系統性風險。
斬斷“傳播途徑”,瞄準關鍵環節、提高犯罪成本。有關部門、互聯網平臺應建立聯動合作機制,持續清理違規內容,實施常態化巡查,避免“一抓就好轉,一松就反彈”。優化技術手段破解“職業背債”信息的擴散難題,同時建立“黑名單”制度,實現“一處違規,全網受限”。
打擊“犯罪根源”,布下“天羅地網”式的制度防線與風控體系。司法機關要在加大懲處力度、提高執法威懾力度基礎上,推動信息互通、風險聯防機制建設。
有專家建議,依托人民銀行金融基礎數據庫、銀保監會EAST系統、住建部網簽及不動產登記信息等,建立“職業背債風險監測預警平臺”,實現人員、房產、貸款、資金交叉驗證。金融機構要結合智能風控與人工審核,精準快速識別異常信貸行為,杜絕“唯抵押論”;同時,加強對金融機構員工的合規培訓與警示教育,嚴防內外勾結、審核放水。
守護“易感人群”,破除“背債暴富”等觀念誤區,鏟除不法行為擴張的基層土壤。可組織退休法官、律師、銀行合規人員等擔任金融領域的基層調解員,并將金融教育納入基層治理范疇,增強群眾風險防范意識。同時,在政法部門綜治中心接入監測預警平臺,與基層網格化治理系統互聯互通,對接觸“背債”相關信息的人群提前介入勸導,打通正規融資渠道,構建“基層預警+幫扶支持”的雙重防線。
9月15日,金融監管總局、公安部聯合發布第一批金融領域“黑灰產”違法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包裝“職業背債人”實施貸款詐騙的案例。要堅持對“職業背債人”等信貸領域“黑灰產”違法犯罪行為進行全鏈條打擊,遏制“職業背債人”野蠻滋長。
編輯:孫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