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仙湖畔激蕩文明對話,帽天山下匯聚南方共識。7日下午,由新華社、云南省委省政府共同主辦的2025全球南方媒體智庫高端論壇舉行平行分論壇,來自全球南方24個國家的120余名中外嘉賓來到云南澄江,圍繞世界遺產的保護與發展主題,展開深入研討。
“云南擁有6項世界遺產,數量居全國第二,其中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是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云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曾艷說,這些世界遺產需要共同守護,堅持保護第一、重視挖掘轉化、深化交流合作,讓全人類的文化和自然瑰寶“活起來”,成為文明互鑒的“連心橋”。
“世界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各方協作,特別是媒體的積極助力。”新華社副社長襲艷春表示,作為中國國家通訊社和世界性通訊社,新華社將繼續加強與全球南方國家政府、媒體、智庫等各方合作,推動保護共識不斷凝聚、傳承理念深入人心。
從蒲甘佛塔、仰光大金塔講到伊洛瓦底江、茵萊湖,以當地的自然與文化資源為例,緬甸戰略與國際研究所執行主任戈戈貌認為,全球南方國家應將遺產保護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充分激發百姓的遺產保護積極性,不斷加強國際合作,為子孫后代筑牢遺產保護屏障。
“全球南方的文明遺產流淌在絲綢之路、黃河與伏爾加河河道,鐫刻在印度典籍與中國哲學中,回蕩于口傳史詩與阿拉伯商隊行進的古道之間。”印度新德里智庫和研究中心主席羅賓德·薩奇德夫感嘆,全球南方的世界遺產或許已被列入名錄,但其思維方式卻尚未納入全球敘事。改變話語體系失衡現象,必須要發出“南方聲音”。
“僅僅是保護還不夠。還要讓遺產充滿活力,融入現代生活。”阿曼馬斯喀特傳媒集團首席執行官法迪·雷蒙德·卡塔爾坦言,文化遺產唯有與年輕一代產生共鳴,方能永續傳承。在數字時代,全球南方國家應用好社交媒體、影視、游戲等媒介,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
大埃及博物館研究員阿拉·凱里分享了自己的工作實踐。“博物館的魅力遠不止于宏偉展廳與巍峨雕像,我們專門建了兒童博物館,希望每個踏入這里的孩子都能愛上古埃及文明——不是通過說教,而是通過故事、實驗、游戲、科技與探索。”阿拉·凱里說。
分論壇舉辦地云南澄江,有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一”的亞洲唯一化石類世界遺產——澄江化石地。“我們將進一步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交流合作,吸引更多頂尖科研人才投身澄江化石地研究,深入挖掘化石背后的科學信息,探索生命演化的更多奧秘,不斷讓蘊含在澄江化石地世界遺產中的生態、文化、文旅、科普、研學等多方面的巨大價值產生更加廣泛的外溢效應。”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委員會黨組書記金宏森說。
與會中外嘉賓表示,推動世界遺產的保護與發展,是一項貫通歷史與未來、溝通本土與全球的宏偉事業,讓遺產“活在當下、閃耀未來”,這是全球南方國家的共同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