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陳露緣 黃凱瑩
如今,兒童電話手表已不再是僅具備視頻通話、體溫監測、樓層定位等功能的“安全守衛”,而進化為集AI解答作業、掃碼支付、社交群聊于一體的“腕上神器”——孩子們抬起手表“碰一碰”加好友,如同大人交換名片般拓展社交圈,放學路上邊聽故事邊前行的場景隨處可見。這一變化也帶來了不少新問題,讓家長們深陷“安全與自由”“便利與節制”的平衡困境。
從“放心”到“操心”
“買多功能電話手表的第一個月,兒子的作業錯了一堆。老師說他上課總摸手表,群消息一響就低頭”“不知道從哪里加的陌生人,感覺聊天不像正常小孩”“電話手表居然戴出了鄙視鏈”……半月談融合報道欄目“校園話題”近期推出“電話手表,孩子的‘腕上神器’還是‘圈子門票’”一文,引發師生家長熱烈討論。這款以保護孩子為設計初心的可穿戴產品,經過數年發展,逐漸從讓家長“放心”,走向讓家長“操心”。
民警為孩子講解防電信網絡詐騙知識
相比幾年前還僅限于通話、定位,近年來兒童電話手表的功能設計愈發豐富,其中類似“朋友圈”的社交功能最受家長詬病。
——形成隱形的“社交門檻”。網友@鼓的Mao寧說:“在小學生圈子里,只有小天才和雜牌兩種品牌,然后就是小天才間的型號排序了……可能這就是鄙視鏈吧。”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不同品牌手表確實存在加好友限制,讓孩子們無形中形成了不同的社交圈。“有時候也不是攀比心理,就是想融入圈子而已。”網友@風雨不動安祿山說。
——隱私侵犯低齡化。“現在手表攝像頭像素越來越高,孩子們隨手拍的習慣,很容易侵犯隱私。”南方某小學老師向半月談記者反映,某男生用電話手表拍攝同學如廁畫面發到社交圈,導致涉事學生拒學,家長要求學校必須嚴肅處理。
——“安全神器”或滑向“安全風險點”。不少家長反映,孩子的好友里不時會出現陌生人,或兜售游戲皮膚誘導消費,或聊一些對孩子有不良引導的信息。社交功能雖然方便孩子之間的交流,也讓他們更容易接觸到陌生人,隱私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引發線上社交依賴。“虛擬社交的即時反饋和簡單互動,會讓孩子逐漸失去處理真實社交矛盾的能力。”廣西婦幼保健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醫師雷靈接觸過不少因線上社交依賴前來咨詢的孩子,她解釋說,“比如在線上可以輕易拉黑對方,但現實中跟同學吵架了,總不能永遠躲著吧?”
設計跑偏還是管理疏忽?
多位受訪者認為,兒童電話手表最初面市時并沒有如此多的功能設計,隨著小學生幾乎人手一只而形成巨大消費市場,電話手表設計內存越來越大、功能越來越多,價格也越來越貴。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手表還設計點贊互動、步數互動等功能,有的則有彈窗廣告和各類小游戲上架。“小孩心思天天放在交友點贊獲積分上。”網友@Edjo說。
少年兒童自控能力較差,面對豐富多樣的娛樂功能,很難做到自我約束,容易沉迷其中。廣西南寧市某小學班主任表示,為做好管理,學校按規定在班級放置“手表收納盒”,孩子入校上交、放學領取。“也發現過一些孩子設置靜音不上交,課堂上偷偷玩。”
“家長給孩子買了頂配手表,卻從不管后臺設置。孩子上課刷短視頻、加陌生好友,甚至用手表充值游戲幣。直到老師發現,家長還說‘買貴的就是為了讓他自己玩,不煩我’。”作為教師的網友@夏日的煙火說,“你把它當‘托管工具’,它就變成‘游戲機’;你陪孩子一起用它記單詞、查資料,它就是‘學習助手’。”
兒童手表的內置社交功能,讓孩子的社交圈瞬間被放大。半月談記者發現,大部分電話手表都與監護人進行綁定,家長可在后臺App上對孩子使用情況進行監測,但部分家長對孩子使用電話手表的監管不夠嚴格。
四川一名10歲小學生,在電話手表的某個社交群內,被一名陌生人主動添加為好友。對方通過變聲工具,模仿小孩聲音,以“贈送禮物”為誘餌,要求該學生打開外婆手機的支付寶,并在其誘騙下通過告知驗證碼、刪除短信等一系列操作實施詐騙。
“因社會經驗不足、安全意識薄弱,兒童極易成為被實施詐騙的對象。”廣西桂林市公安局秀峰分局政委周長輝提示,一些孩子隨意添加陌生人為好友,在社交平臺隨意透露個人信息和手表信息;有些孩子還可能在學校、商場等公共場所,不小心將綁定碼暴露給他人,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行詐騙。
讓手表更好服務于成長
這些戴在孩子手腕上的小設備,本質上就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是守護安全的鎧甲,用不好就成了分散精力的干擾器、安全隱患的潛伏地。學校、家長和廠商形成合力,才能讓電話手表真正成為“成長助手”,而不是“成長煩惱”制造者。
5月1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開征求對《兒童手表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對電池安全、網絡沉迷防治等多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其中包括規定手表不可預置包含游戲、小說等娛樂導向功能的應用;支持設置可使用時長和可使用時段;手表端應用程序不能進行充值……
“安全功能要強化,緊急呼救按鈕要突出,定位更精準、通話更清晰穩定,非必要功能可關閉。”南寧市濱湖路小學班主任老師黃含表示,期待兒童電話手表設計回歸“安全工具”定位,“如果設計游戲,更希望是科普小知識、成語接龍等”。
家長層面的“智慧管控”也很重要。有家長發明“手表使用積分制”:按時完成作業能兌換15分鐘社交時間,考試進步可解鎖拍照功能。有參與話題討論的老師建議,家長不妨在規則上做加法,要求睡前1小時交手表,用明確的邊界感培養孩子自控力。
周長輝建議,家長應仔細檢查設備的隱私設置和權限管理,并定期查看孩子電話手表的聯系人列表,檢查是否有陌生號碼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