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張志勇
“要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加快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環境和生態。”2024年、2025年,教育部接續實施“基礎教育規范管理年活動”、“基礎教育規范管理提升年行動”,充分彰顯了基礎教育戰線堅持教育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億萬兒童健康成長的決心與定力。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育部圍繞學校政治和意識形態安全、課程開設、作業布置、日常考試、學生睡眠、上學時間、學校招生、升學率或考試成績管理、平等對待學生、校規校紀條款制定、防范校園欺凌、校園安全排查、食品安全管理、教材教輔選用、校服選購、收費管理等16個方面,依據教育法律法規,形成負面管理清單,明確嚴禁觸碰或違犯的具體行為。由此,劃清邊界、明晰規矩、完善機制,為凈化教育環境、優化教育生態、保障中小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制度支撐。
“16項負面清單”是教育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它摒棄了傳統管理規定側重“應當如何”的正面引導,轉而依法依規清晰界定“哪些不可為”,把原則性的規范轉化為可執行的行為禁令,為學校辦學和教師從教劃出清晰紅線,使基礎教育管理有標可依、有據可查、有章可循,極大地提升了基礎教育的管理效能。
“16項負面清單”正在塑造基礎教育規范管理新秩序。兩年來,教育系統以“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持續推進清單管理:在教材教輔選用、校服選購、食堂管理等方面侵害家長利益的行為得到系統治理;違背教育公平、制造教育焦慮的各種招生行為得到全面規范;違背黨的教育方針,不執行國家課程方案,擠占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時,破壞學生全面發展的做法持續糾偏;違背教育規律、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超前學習、超量作業、頻繁考試、違規補課的現象得到有序清理。
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構建健康的教育生態,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用好“16項負面清單管理”機制,重構基礎教育管理秩序,關鍵在于把“破”與“立”統籌起來。“破”就是把“禁止”的文章做到底,用好“16項負面清單”這把手術刀堅決切除基礎教育領域的沉疴痼疾;“立”就是把“改革”的文章做扎實,以改革創新為牽引重塑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協同關系,優化基礎教育生態。為此,要在凝聚社會教育共識上下功夫,引導學校、家庭和社會由衷認同“16項負面清單”;要在回應家長教育關切上下功夫,切實提升個性化、差異化教育服務供給;要在加強社會教育共治上下功夫,推動學校、家庭和社會同向同行、協同育人。(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
編輯:褚孝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