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曾晉 梁姊
商場里,抱著巨型毛絨玩偶的是一個打扮成熟的上班族;漫展上,越來越多成年人加入動漫周邊搶購大軍……積木、盲盒、棉花娃娃,這些原本屬于童年的快樂,如今卻成了不少成年人的心頭好。為什么越來越多成年人愛上了兒童玩具?這是釋壓新寵,還是精神返祖,亦或是成長安全屋?
當“成熟”成為一種負擔
“成人兒童化”(kidult)一詞最早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西方學界與社會,指的是成年人喜愛收看兒童電視節目的現象,后指成年人主動參與兒童或青少年文化,以此獲得情感慰藉。它并非簡單的“裝嫩”,而是一種心理需求的外化。在高壓社會中,成年人通過回歸童年的簡單快樂,來對抗現實中的疲憊與焦慮。
傳統觀念里,“成年”意味著責任、穩重、理性,要求人們“像大人一樣”面對生活。但現實中,一些成年人并未在心理上完全接受這種轉變,甚至對“成年”本身充滿抗拒。
心理咨詢師李彥汝向半月談記者解釋,在成年人“兒童化”的進程中,玩具、動畫等扮演的是成年人的“過渡性客體”。“比如一個該與父母分床睡的孩子,為了讓自己在分離后感到安全,孩子就會抱一個玩具或者毯子尋找溫暖和柔軟,以代替媽媽帶來的感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玩具和毯子就變成孩子的過渡性客體。”李彥汝說,“過渡性客體”是孩子從內部世界走向外部現實的一個中間地帶,也是個體發展過程中實現分化的一步。一個人只有內在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穩定感,才能向外去探索世界。
成年人“兒童化”的流行,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是內在安全感的一種退縮和對現實責任的柔性反抗。通過玩玩具、看動畫、收集可愛物件這些“過渡性客體”,成年人短暫地摘下了社會面具,重新觸碰那個被遺忘的、真實的自己。
重新定義“成年”
最近,動畫電影《浪浪山小妖怪》票房超十億,進入中國影史動畫電影票房榜前十。前往影院的人群中,成年人的身影并不鮮見。在他們看來,選擇觀看這部動畫電影不僅是因為它能喚起80后、90后的童年回憶,還因為電影“勇于走出困住自己的‘浪浪山’,擁抱更廣闊的前途和未知”的主題,擊中年輕人撫慰焦慮的深層需求。
所以,成年人“兒童化”并非都是逃避現實,而有著自我療愈的積極一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意識到,真正的“成熟”,是允許自己偶爾幼稚,是能夠正視自己的心理需求,建立起完善、健全、穩定的自我,從而更好地面對生活的挑戰。在“童年濾鏡”里再次游歷一番,反而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社會角色,理解長大的意義。
2025年8月9日,浙江杭州,浪浪山小妖怪主題快閃在杭州大悅城舉辦。
近年來,總部位于英國的玩具品牌Jellycat在我國走紅。雖然一個毛絨玩具動輒數百元的價格讓很多人感到“肉疼”,但其甜美的外觀和柔軟的觸感,總會叫人想起兒時的無憂無慮。采訪中,有年輕人告訴半月談記者,雖然為一個玩偶花這么多錢會被視為浪費,但懷抱它時心中的平靜和滿足會讓她感到無比值得。
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成年人的生活充滿不確定性,而兒童文化提供的是一種“確定的快樂”。當成年人意識到,兒時喜歡的動畫依然在更新,喜歡的角色永遠美好,玩具和游戲帶來的成就感簡單直接,這種可控的愉悅,成了快節奏生活里的情緒緩沖帶,提供著成年人生活的“布洛芬”。
人的心理成長并非單向的“變成大人”,而是整合內在的兒童性與成人性,形成一個更完整的“社會體”。一個健全的成年人,既能有條理地應對現實問題,也能保留好奇心和創造力。因此,與其說成年人“兒童化”是拒絕長大,不如說它是現代人對“成年”定義的修訂:成年不是童年的對立面,而是童年的延續與拓展,是對童年所形成的“真善美”進行一次重新回憶和理解,悅納自己身上最為珍貴的美好品性,構建起更為平衡的成年人生活。
適度治愈,整理心情再出發
當成年人“兒童化”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后,很多商家也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需求,推出大量“懷舊經濟”產品,與成年人的情感需求“雙向奔赴”:復古游戲機、童年IP聯名款零食、限量版玩具……這些商品直指成年人的“情緒價值”,提醒著他們:你可以暫時回到小時候。
但成年人“兒童化”如果變成純粹的消費主義狂歡,或徹底拒絕現實責任,就可能演變為另一種精神內耗。當成年人的“自我放假”變成了無度的狂歡,或是另一種消費攀比,就失去了心理療愈的效果,成年人可能將再次感到迷茫,體會到焦慮和失望。
因此,成年人“兒童化”還需要理性與規范引導。除了市場應規范商家的“饑餓營銷”“洗腦營銷”,社交媒體平臺和輿論還應讓年輕人意識到:一個強大、完整的自我不能沉浸于對“過渡性客體”的追尋,而要正視并接納成長與責任,尊重自己成長的速度,享受成年、童年兩種不同人生階段的風景。
童年并非十全十美的“避風港”,要讓“追求童年”成為重新前進的情感力量,而非“精神返祖”的退化,進而帶著童年的快樂能量,更好地面對成年生活。
正如《小王子》里寫的:“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成年人“兒童化”的流行,或許正是越來越多“大人”開始嘗試“記得”自己曾經是誰,從而走向真正成熟的表現: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該像個大人,什么時候可以做回小孩。
編輯: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