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_中文字幕一区不卡 _久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性色超碰

中共中央宣傳部委托新華通訊社主辦

半月談

首 頁 >> 今日談 >> 地方制度供給現“成長的煩惱” >> 閱讀

理念錯位、本領恐慌、資源錯配:地方制度供給現“成長的煩惱”

2018-04-16 08:38 作者:半月談記者 來源:半月談網 編輯:王靜
分享到:

打造“軟環境”:用“制度紅利”取代“關系紅利”

半月談記者

一個地方發展環境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地制度供給的質量。半月談記者在廣東、江西、江蘇等多地調研了解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多地圍繞給企業松綁、為創業提供便利、明確政商交往尺度、促進公平競爭等創新制度供給,打造良好“軟環境”,激發市場活力,提升了經濟發展質量。

權力做“減法”,服務做“加法”,市場活力做“乘法”

一些企業感受最深的變化是,過去政府什么都要管,現在著眼于依法履職,著眼于為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權力做“減法”、服務做“加法”、市場活力做“乘法”,地方制度供給“好戲連臺”。

政府權力“瘦身”,辦事速度決定生產力。如今,“不見面”審批辦事新模式正在江蘇、江西等地推廣。以“網上辦、集中批、聯合審、區域評、代辦制”為核心,以“不見面”為原則,以“見一面”為特例,審批改革“新招”獲企業和群眾“點贊”。

去年4月,南京市棲霞區誕生了全國第一份“不見面”審批發放的營業執照。通過手機發出申請、上傳材料及后臺集中審批,全程只需20分鐘,營業執照就以郵政EMS快遞寄出。辦理此類個體工商營業執照,過去平均需要10個工作日。

借助全省電子政務共享數據統一交換平臺,江西省市縣三級已有3萬余項行政審批事項入網辦理,部分事項實現“一次不跑”。截至去年10月,江西累計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373項,省市縣三級行政審批事項分別精簡58%、68%和34%。

去年10月,光大生物能源(貴溪)有限公司綜合部經理周倢“一次沒跑”,只通過網上提交資料、網上回復信息、網上直接修正,3天內就辦好了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備案。“我人在外地,坐著高鐵通過手機看辦事進展。”

在改革開放先行地廣東,政府更是不遺余力推行和深化“放管服”改革。目前,廣東全面推廣全程電子化商事登記,全面實行外商投資審批改備案管理,全面實施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

通過一系列“放管服”制度改革,市場活力不斷顯現。2017年廣東全省實有市場主體總量歷史性突破1000萬戶,外商投資企業數突破13萬戶。2017年新登記市場主體195萬戶,同比增長20.7%;新登記企業90.4萬戶,同比增長14.4%,均位居全國第一。

從“招商”到“招才”,搭平臺、給政策,提升核心競爭力。過去,地方政府把招商引資作為發展地方經濟的法寶。如今,搭建平臺吸引優秀人才,建設人才高地成為創新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

在廣州,近年來政府出臺《關于加快集聚產業領軍人才的意見》《廣州市人才綠卡制度》等多項人才政策,加速國際創新創業人才聚集。2018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7年廣州累計發放人才綠卡3300張,新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專家65人,引進創新創業領軍團隊21個、各類領軍人才58人。人才為廣州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

2017年9月,在江西省委人才辦的牽頭下,7家國內知名風投機構與7家前沿科技人才創辦的企業進行市場化對接,達成明確合作意向。通過政府引導,撬動社會資金聯動配合,解決創業者的痛點難點問題。此外,江西還創新成立省人才創新創業引導基金,吸引社會力量加盟,基金總規模7.5億元,為人才創業提供從資金供給到市場開拓、產品研發等全方位綜合服務,助各類人才邁過創新創業的“第一道坎”。

構建新型政商關系

政商交往過程中,“關系”二字最為微妙。親密的政商關系被不少企業視為一種商業資本,認為“與政府官員關系好,企業發展才有靠山”“關系才是第一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大背景下,部分地區一些官員怕踩紅線,又出現了“談商色變”、遇企業能躲則躲的現象。

2016年4月,廣東省紀委在全國較早印發《關于推動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的若干意見(試行)》,以開清單的方式給政商交往提供了一張“明白紙”。

正面清單明確了政商交往的邊界,劃出了干事創業的“安全區”。比如,機關單位工作人員經批準可“參加企業符合規定的各類活動”“由企業按照當地公務接待標準提供工作餐”。

“清單出臺前,很多領導干部到企業調研都不吃飯,有時候為了中午趕回食堂吃飯,只跑一家企業就走了。”廣東一鼎科技公司副總經理廖衛平說:“不吃飯反而讓政商關系越來越疏遠。清單出臺后,領導逐漸敢上門了,吃個工作餐,聊聊心里話,大家都沒什么心理負擔。”

負面清單厘清灰色地帶,為政企行為確定禁區底線。比如,明令禁止干部接受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宴請,禁止違規出入私人會所或接受旅游、健身、娛樂等活動安排。

對企業行為也有詳細規定。非公有制企業及其負責人不得為機關單位工作人員及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其他特定關系人理財;也不得以不正當渠道或非法手段影響機關干部人事任免、公共決策、公務執行等。

“現在不喝酒也能干好工作。”廣州立白集團總裁陳凱旋接受媒體采訪時感慨地說,清單管理出臺后,政府與企業聯系更緊密了,面對面交流多了,背靠背現象少了,雙方關系更融洽了,企業發展也有了信心,更有底氣了。

完善制度建設成為地方政府改善營商環境的重要抓手。去年,北京出臺《關于率先行動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實施方案》,進一步提升投資審批效率,優化營商環境。廣州出臺《關于進一步提升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工作意見》,從健全營商環境制度規范體系、嚴格規范涉企行政執法行為、強化企業合法權益司法保護等多方面打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既要“硬實力”,也要“軟環境”

不斷涌現的制度供給創新折射出地方政府發展理念之變。

從唯GDP論到注重高質量發展。今年的全國兩會上,記者注意到一個顯著的變化:地方官員人大代表中,提GDP增速快慢的聲音少了,比發展質量高低的聲音多了;提投資規模的聲音少了,比創新能力的聲音多了;提“大拆大建”的聲音少了,比生態環境的聲音多了……各地政府明顯將高質量發展擺在更突出的位置,并謀劃部署相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供給。

廣州經濟總量從1978年的43億元增長到2017年超過2萬億元,年均增長速度超過13%。廣州市市長溫國輝坦言,廣州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后,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資源環境都面臨較大壓力,發展模式和方式需要轉變。“下一步,我們要研究制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和績效考評體系,繼續下大力氣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工作做好。”溫國輝說。

優惠政策與投資發展軟環境“融合施策”。“從拼土地、拼資源,到拼政策,再到拼軟環境,真不是說說而已。簡單地拼資源和政策沒有可持續性,我們從工作當中深切體會到,營商環境也是生產力。”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委書記邢正軍說。

廣州開發區經歷了從政策驅動到投資環境取勝的轉變。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改革開放之初,廣州開發區在引進外資等方面享受諸多政策優惠,如對外商所得合法利潤匯出時免征匯出稅等。進入現階段,國家規范清理稅收等優惠政策力度越來越大,開發區雖仍有一定的獨立管理權限,但原有政策優勢弱化。

廣州開發區圍繞“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兩大關鍵詞,憑借“政策+投資發展軟環境”融合施策,走出一條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型發展道路。去年7月,雪松控股集團總部大樓在廣州開發區動工。集團董事長張勁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之所以將總部大樓項目落在開發區,正是看中了開發區的營商環境。“總部項目從拍得用地到動工僅用了兩個月。開發區政府高效、透明的政務服務,給了企業信心。”

簡化流程:福建地稅推行“最多跑一趟”優化服務  宋為偉 攝

改革爭鋒:必須在制度供給賽道上較量

半月談記者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成功地實現了跨越,并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持續的市場化改革,推動生產要素大規模從農業部門向制造業和服務業部門自由流動,是上一輪經濟轉型取得成功的重要動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一輪經濟轉型同樣要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向制度供給要競爭力。通過創新制度供給,提供更有利于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制度環境,正成為區域“改革賽跑”的焦點。

競爭轉向:從“GDP排位賽”到“軟環境大比拼”

落戶“零門檻”、買房有補貼、創業給政策……去年以來,武漢、長沙、成都、西安等10多個城市,先后出臺力度罕見的人才政策。“搶人大戰”如火如荼!

從過去招商引資“爭項目”到如今招商引智“搶人才”,競爭目標的轉向預示著更高維度的區域競爭。而在這場區域競爭中勝出的關鍵,在于打造良好的“軟環境”,焦點在于提供優質的制度供給。越來越多的地區意識到,良好的“軟環境”就是生產力,優質的制度供給就是競爭力。

地處沿海的廣東,正是得益于率先進行的商事制度改革,營造了創新創業的“洼地效應”,市場主體出現“井噴式”增長。

在上海、廣東、天津、福建等地設立的自貿試驗區更是通過先行先試、制度創新,形成了一大批可復制推廣、正在全國落地生根的改革經驗,有力地推動了經濟換擋升級。正如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所言:“城市與城市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營商環境是一個客觀評價,大家要拿出這樣評價的辦法。我們共同努力,不斷改善全國各地的營商環境,讓企業、公民在生產生活方面更加便利,讓我們的經濟更有活力。”

“我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營商環境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每個企業的發展,更關乎一個地區的未來。”江西吉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陳曉東說。

江西鷹潭市常務副市長張福慶介紹,去年8月浪潮軟件集團子公司落戶鷹潭,借助網上申請、部門聯合審批等,僅用1小時就完成了受理、審核、核準、發照等全部審批工作。2017年,當地引進物聯網產業項目50多個,已經集聚華為、中興、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161家物聯網龍頭企業。

“深化改革是跨越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歷史關口的關鍵一招。”南昌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彭迪云說,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浪潮下,有很多新經濟元素出現,新業態、新產業、新產品、新商業模式等層出不窮,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在打破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障礙。

制度供給:吸引核心要素的強力“磁鐵”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增長轉軌、結構轉型、動能轉換所需的核心要素如人才、資金、技術等的集聚,無不指向優質的制度供給。

淘汰落后產能,培育新興動能,打通產能升級“通道”。如何推動供給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而做相應調整,又如何使得廠房、設備、人員、資金等要素從過剩的領域退出來,進入有需求的領域,這是必須面對和亟須解決的問題。

政府工作報告顯示,5年來,我國在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后產能基礎上,退出鋼鐵產能1.7億噸以上、煤炭產能8億噸,安置分流職工110多萬人。

2016年初,廣東率先出臺了首個省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涵蓋“三去一降一補”五大方面。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進,廣東經濟增長質量效益雙提升,一批高科技企業異軍突起,為廣東經濟新一輪創新驅動、集約發展奠定了基礎。

我國還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資源,這是創新發展的最大“富礦”。促進新動能培育還需通過制度供給激發人才活力,營造鼓勵創新創業的環境。

減稅降費、“放水養魚”,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隨著勞動力、土地、環境、資源等各類要素成本進入上升期,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是各地優化制度供給的著力點之一。在財政收支矛盾較大情況下,著眼“放水養魚”,我國率先大幅減稅降費。

以江西為例,近年來當地大力開展“降成本、優環境”專項行動,2年累計出臺130條專項舉措。經濟下行壓力下,減稅降費政策被企業譽為“及時雨”。截至2017年底累計為企業減負超過1000億元。

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推動江西經濟持續平穩快速發展。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江西省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增長8.9%,增速連續3年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創造了新常態下經濟協調發展的“江西速度”。

江西的探索絕不是個例,簡政、減稅、降費有望成為未來各地重點發力的工作。據寧吉喆透露:“接下來將對企業開辦、納稅、施工許可、水電氣報裝、不動產登記等事項大幅精簡審批,促進‘證照分離’改革擴容提速,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負,大幅降低非稅負擔。”

放權不甩包袱、不松監管,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只有管得住,才能放得開。破解市場調節的“劣幣驅逐良幣”效應,打造良好“軟環境”,離不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監管措施。加強監管一方面要通過機構改革破除過去“各管一攤”的弊端,一方面也要借助互聯網新科技力量減少尋租空間。

宜春市騰達置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蔡義龍與窗口單位有過多年“打交道”的經歷。在他看來,過去,只要有熟人即便材料不齊全也能通融通融,現在都是網上平臺,審批更現代、更公平,就算是“鐵哥們”也通不過。

為解決“多頂大蓋帽管一頂小草帽”等問題,一些地區探索綜合聯動監管和分類監管。例如,浙江杭州市企業信用聯動監管平臺于2016年8月正式啟用后,在部門間推動實現企業信用信息交換共享,企業信用聯動監管取得較好進展。

改革賽跑:從理念到行動的高維競爭

新一輪競爭大幕已經拉開,誰能在優化制度供給上棋先一著,誰就會贏得發展主動權。在區域多維競爭中,制度供給創新無疑是對一個地區干部素質能力、作風建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等的綜合檢驗,也是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比拼。

破除固有思維,擁抱新發展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說,如今經濟社會發展最稀缺的不是資本、人才,而是科學有效的制度供給,是一個能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制度環境。事實上,在上一輪競爭中,企業投資落戶最看重的是優惠政策,而如今隨著綜合要素成本的上升,越來越多的企業反映,相比于政策,自己更看重的是以營商環境為基礎的效率成本。

不能把優化制度供給簡單地理解為優惠政策供給。一個地區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和“換道超車”并非易事,首要的一點就是解放思想,擁抱新發展理念。“拼政策”的思維理念已經不合時宜。

新經濟時代,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不斷涌現,新情況、新需求、新問題層出不窮,優化制度供給重在以未來視角布局當下,以超前眼光推動變革。

“法無禁止皆可為”,鼓勵干部敢為人先。改革開放40年來,很多成功經驗都來自地方探索和創新,如商事制度改革、“一枚印章管審批”、“三證合一”登記制度、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等。這些創新無一不是對現有條條框框的突破。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悖于激勵創新的陳規舊章,要抓緊修改廢止;有礙于釋放創新活力的繁文縟節,要下決心砍掉。

“推動改革創新,要把握‘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禁止皆可為’這三條。”彭迪云表示,其中,“法無禁止皆可為”這一條在中西部地區體現得更為迫切,“法律沒說不能做的就應該大膽地嘗試”。

一個地方要推動制度創新,勢必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難題,而干部是解決難題、創造環境、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一些地區,由于體制機制不完善,干部怕冒險、怕擔責任的情況不同程度存在。因此,推動制度創新,很關鍵的一條是讓干部容錯糾錯機制真正落實到位,讓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在寬容失誤的氛圍里放手去闖,甩開心理包袱大膽去趟。

制度創新要發揚“釘釘子”的精神,咬住目標久久為功。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涉及利益調整的改革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事情,也非朝夕之功。優化制度供給要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下更大決心推進政府自身改革,打破舊有的利益格局,打通阻礙改革的梗阻。

事不避難者進。在“放管服”改革中,有的地區“自我加壓”“刀刃向內”,通過暗訪督查的方式讓干部“紅臉、出汗”。實踐證明,抓住改革痛點、難點精準發力,就沒有突破不了的改革。(采寫記者:李興文、陳剛 余賢紅 毛一竹 周穎 方問禹)

本期“焦點深談”策劃、編輯:鄧伽 李建發



版權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首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衢州市| 星子县| 商丘市| 营口市| 奉化市| 湛江市| 元谋县| 疏勒县| 淮滨县| 惠水县| 临高县| 青浦区| 阜南县| 墨脱县| 乐昌市| 乌兰县| 鲁山县| 汝州市| 阿城市| 菏泽市| 郑州市| 澄江县| 临夏市| 红桥区| 三亚市| 洛南县| 玛沁县| 巴南区| 东海县| 宿迁市| 安福县| 呈贡县| 武城县| 桂东县| 巴楚县| 石渠县| 黎城县| 关岭| 岳西县| 怀远县| 滨州市|